要闻资讯>正文

学习汇水非遗技艺,播撒文化传承希望

来源:中国教育晚报     作者:东锋     发布时间:2025-02-20     

  追寻非遗的足迹,播撒文化传承希望的种子。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河韵文化守护团队”于 前往南宁市上林县三里镇“渡河公传承基地”,拜访非遗文化传承人,深入了解“渡河公”传承历史及文化并亲身体验“渡河公”这项非遗的制作。

  深入民间调研,感受“渡河公”民俗内涵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河韵文化守护团队”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团队以增强公众对“渡河公”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为首要目标,力求为“渡河公”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入上林县三里镇当地,展开了全面的非遗调研。团队成员走进街头巷尾,与当地居民交流,实地感受“渡河公”在民众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通过与居民的沟通,团队成员对“渡河公”的民俗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图:对非遗传人进行采访与交流

  全面收集资料,留存“渡河公”珍贵记忆

  为了给“渡河公”的传承和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团队成员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资料收集。他们通过访谈、摄影、录音等手段,将非遗传承人的口述历史和技艺展示一一记录下来。这些珍贵的资料不仅是对“渡河公”历史的生动写照,更是未来研究和传承的重要依据。

图:非遗传人讲解“渡河公”的由来

  虚心学习技艺,掌握“渡河公”制作精髓

  同时,团队成员十分重视技艺的学习。在访谈非遗传承人的过程中,团队成员虚心求教,认真学习“渡河公”的制作手艺。从原材料的选择到每一个细节的处理,传承人的耐心指导让团队成员逐渐掌握了这一传统技艺的精髓。

图:团队成员学习“渡河公”的制作手艺

  积极创新融合,推动“渡河公”发展前行

  在探索“渡河公”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方面,团队成员积极创新。团队成员努力寻找非遗与现代设计、旅游、教育、文创等领域的结合点,推动“渡河公”的创新发展。例如,在现代设计中融入“渡河公”的元素,使其更具时尚感和吸引力;结合当地旅游资源,开发以“渡河公”为主题的特色旅游项目,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将“渡河公”的制作工艺引入学校课堂,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图:开设手工课堂,和孩子一起制作

  提出政策建议,助力“渡河公”传承保护

  基于扎实的调研成果,团队向当地部门提出了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政策建议。团队成员建议加大对“渡河公”非遗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加强对传承人的扶持和培养,确保技艺的传承不断代;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河韵文化守护团队”的此次实践活动,不仅为“渡河公”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渡河公”这一壮族民俗瑰宝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图文:黄蕾含、符明哲、于佳卉、靳博文、苏楚子睿、黄悦聪、张珊、陈旭东、程宇鑫)

头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