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影像焕新生 大学生技术团队助力重塑“文化遗产”
来源:中国教育晚报 作者:若秋 发布时间:2025-04-08
“这套系统像给经典影像施了‘魔法’,划痕消失了,色彩鲜活了,连人物的口型都能自动匹配新配音!”技术总监指着屏幕上修复一新的4K画面感慨道。此刻,影片中的人物唇部动作与英语配音完美同步,表情生动自然。
作为中国经典影像“走出去”的代表企业之一,手握17万分钟的经典作品,却长期面对胶片老化、分辨率低下、多语言适配成本高等问题。普通超分技术耗时长、算力需求大,且跨国传播中语音与口型不同步更让作品“卡”在国际化门槛上。去年,浙江工商大学“经典重现”团队带着自主研发的“智能影像修复与多维重建系统”走进企业,开启了技术赋能文化传承的新篇章。
“系统能自动识别划痕、补全缺失帧,甚至能根据历史资料还原原始色彩。”团队负责人介绍,他们融合了超分辨率算法、时空感知修复和音素驱动面部技术,不仅能修复画面,还能同步优化配音口型,让经典影像的虚拟角色“活”起来。
修复《渴望》片段图
在演示现场,记者看到一段来自上世纪80年代的影像片段经过系统处理后,画面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其分辨率从480P跃升至4K,原本抖动的画面变得流畅自然,曾经褪色的部分也恢复了鲜明的中国色调。更令人惊叹的是,系统通过音素驱动技术,成功地让角色的口型与普通话、英语等多种语言的配音完美匹配。影片制作组项目负责人表示:“过去,配音与口型不同步的问题常常被观众所诟病,但现在,甚至连嘴唇微颤的细节都能被精准捕捉到。”
这支跨学科团队由浙江工商大学的本科生组成,涵盖计算机、人文等多个专业。2023年,他们在调研中发现,国内70%的经典影像因技术限制难以数字化重现,部分胶片甚至面临永久损坏风险。“影像不仅是娱乐产品,更是时代文化的载体。”团队指导老师、浙江工商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金教授说,“我们用AI为文化遗产‘续命’。”目前,该系统已成功修复《渴望》《便衣警察》等20多部经典作品。
团队成员会议讨论
未来,团队计划将技术拓展至历史纪录片、戏曲影像等领域,并与博物馆合作打造数字文物互动展。“我们正训练方言语音克隆模型,未来地方戏曲配音也能用原声AI合成。”团队负责人说道,“我们将持续改进技术,让经典真正‘活’在当下。”
通讯员:施永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