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洋大学“锦言绣语”非遗苗绣实践团走进贵州:解码非遗苗绣文明,探索苗绣博物馆对文化的创新作用
来源:中国教育晚报 作者:元生 发布时间:2025-03-14
解码苗绣文明密码:从纹样中读懂苗族历史
此次实践以“解码苗绣文明密码,激活非遗创新动能”为核心目标,聚焦苗绣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中的创新作用。苗绣作为苗族文化的“无字史书”,以其繁复的针法与象征性纹样,承载着族群迁徙的历史记忆与自然信仰的精神图腾。实践团深入贵州,探访雷山西江春花苗族服饰刺绣博物馆与阿幼民族博物馆,在绣品陈列中追溯苗绣的文化基因。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易嘉伟,孙铭泽,郭宵等人在分析苗绣图案)
在春花苗族服饰刺绣博物馆,团队成员近距离观摩了百年盛装嫁衣、祭祀绣幡等珍贵文物。蝴蝶纹的灵动、龙鳞纹的庄严,每一针一线都蕴含苗族先民对生命轮回的哲思。
(图为实践团队在探讨苗绣设计方案)
数字化赋能:让苗绣“活”在当下
面对传承困境,博物馆通过3D数字化扫描保存濒危绣品,并开发AR互动装置,让游客“触摸”纹样背后的故事。这种创新尝试不仅为苗绣注入了新活力,也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思路。团队成员在阿幼民族博物馆亲身体验了苗绣从纹样拓印到丝线分色的基础工序。
“博物馆+”创新生态: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调研中,团队与两馆策展团队提出“博物馆+”创新生态构想:将苗绣纹样数据库接入文创设计平台,为当代设计师提供灵感;策划“数字苗绣工坊”教育项目,通过短视频拆解传统针法,以“慢直播”呈现绣娘创作过程,搭建跨代际对话桥梁。
(图为实践团队人员合影)
非遗保护的未来:让文化基因持续进化
此次实践不仅揭示了苗绣作为活态文明载体的深层价值,更凸显了博物馆从文化保存者向创新策源地的转型可能。团队发现,当苗绣纹样从博物馆橱窗走进手机壁纸、从嫁衣刺绣转化为元宇宙数字资产时,传统工艺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走人人民们的视野门。正如团队负责人所言:“非遗保护不应是标本式封存,而要让文化基因在现代语境中持续进化。”
通过本次调研,团队将持续推进苗绣数字档案库建设与跨界设计实验,助力打造“非遗+科技+教育”的立体传承模式,使苗绣文化在自信的土壤中绽放出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供稿:“锦言绣语”非遗苗绣实践团
团队成员:王佳琪、欧堂怡、张杨、王露澄、刘圆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