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江津中学红色基因 激发江津学子爱国情怀
来源: 河北网络广播电视台 | 作者: 李进 | 发布时间: 2021-07-16
7月15日电(通讯员 马文涛 高金龙 邱渝桐)值此一百周年之际,迎合时代号召,为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史韵”团队于上午十时来到了重庆市江津中学校,团队在深度挖掘江津中学红色基因与红色文化的同时,利用学生们的空余时间组织了一场党史知识问答竞赛。
重庆市江津中学校位于长江之滨,鼎山之麓,是重庆市首批重点中学。其建立于清末“废科举,建新学”之时。于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由江津县令蔡承云,邑绅夏风薰、邓鹤翔灯等募捐修建,逾年竣工,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建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英杰辈出。
正值盛夏,聒噪的蝉鸣和着朗朗的书声,“史韵”团队踏入了校园。校园内布局讲究,精巧的园林景观环绕着第一、第二、第三教学楼,其中第一教学楼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竣工,由当时数学、物理任职教师规划设计,师生一砖一瓦堆砌共同参与修建,斑驳的墙印依稀可见昔日师生奋斗的身影。荷花池内朵朵粉莲顶着骄阳,竞相开放,鱼戏莲叶间。池旁便是校训墙,“勤、诚、恒”三字校训虽短,其蕴悠长。
随后来到了林荫大道,道旁是江津中学知名校友的铜像,有李先闻、陈文贵、邓稼先、钟汝梅等,这些铜像既是莘莘学子前行的榜样,又是该校深厚的底蕴构成。驻足于铜像前,江津中学校史馆的韩老师向团队成员抛出问题:“大家知道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一个月的生活费多少吗?”“三块钱”、“五块钱”。面对大家困惑的神情,老师回答道:“那时候的生活费是九块钱一个月。”随后韩老师又介绍道,如今绿树成荫的大道在当时还是片片农田,分划给各个班级种植蔬菜,待成熟后以一分钱一斤的价格售卖给食堂,然后用于班级建设,培养同学们吃苦耐劳的品质。
(图为“史韵”团队队员跟随江津中学韩老师参观校园 通讯员 张紫芸 摄)
而后队员们来到了“校史荣誉室”,即江津中学校史馆,馆前门楣的牌匾由聂荣臻元帅亲自誊写。该馆占地约1500平方米,记录着江津中学百年来的辉煌成果。历届优秀学子中属民国六年(1917年)“中八班”最为突出,这个班级不仅培育出了奋战于革命前线的英勇斗士,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聂荣臻元帅、为革命胜利而牺牲的钟汝梅、戴坤忠、吴平地等烈士,还培养出了耕耘于学术科研的专业学者,如以陈文贵、周泽昭为代表的中科院院士,以樊弘为代表的新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等。他们是历届津中学子们的点点缩影,在自己所处的时代,为了国家的兴盛与民族的独立、富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为了更好地学习这些先辈的伟大精神,学校特意在高中部开设了“聂荣臻班”,在初中部开设了“白求恩中队”,将优秀传统代代传承。
利用学生中午的午休时间,“史韵”团队队员们在食堂开展了党史科普知识竞赛。问答题目围绕着百年党史而展开,在校师生积极参与竞赛,团队根据参与者完成题目的正确率,赠送包括党史读本在内的精美礼品。同学们大多对党史都有一定的熟悉度,在问卷上正确率普遍较高,因而奖品很快就分发一空。对于这样通过知识竞赛了解学习党史的形式,同学们表示很有意义也非常喜欢,这样的活动还为他们的高中生活增添了一份别样的色彩。
(图为“史韵”团队队员在江津中学开展党史竞答活动通讯员 刘景涵 摄)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带领着广大人民群众乘风破浪,一路披荆斩棘,化险为夷。学习党史,就是在提醒我们即使我们走的路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停留回望并非是蹴足不前,而是为了总结、汲取和继承,为了更好地砥砺前行。“史韵”团队的队员们将努力学习新知识,吸收新思想,掌握新本领,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本次的实地调研,史韵团队收获颇丰。不仅挖掘了江津中学的红色基因,从前辈处承袭了优秀经验,还点燃了中学学子心中爱国爱党的火苗,共同挑起青年应肩负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