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石景山区、丰台区颗粒艺术与科学主题研讨会在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成功举办
来源:中国教育晚报 作者:宸跃 发布时间:2025-05-26
2025年5月23日上午,由海淀区、石景山区、丰台区教委联合举办的基于计算背景下—艺术与科学在中国未来基础教育中的探究主题研讨会,于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圆满举行,出席会议的主要领导有,石景山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刘永奇,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校长崔岩。出席会议的专家有龙念南、吕鹏、贾小川、李群、刘小青、罗夫运、金清苗、赵慧娥、徐晓娟、周信达、郝好、陈默、韩利等人。汇报人是王楠、康欣羽、苏萌。此次会议以颗粒艺术及艺术与科学为主题进行研讨。
2025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以美育浸润学生,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学生身心更加愉悦,活力更加彰显,人格更加健全。以美育浸润教师,发挥教师职业的美育功能,提升全员美育意识和美育素养,塑造人格魅力,涵养美育情怀。以美育浸润学校,打造昂扬向上、文明高雅、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建设时时、处处、人人的美育育人环境。本次活动正是对国家和北京市“美育浸润行动”精神的深入探索与实践。
此次活动的第一个环节为参观材料科学与艺术展览,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高中楼一层展厅,融合中科院化学所光子晶体前沿研究成果与北京大学创新教育理念,以中科院化学所的光子晶体、以及北京大学/北大附中独创的艺术与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结合的颗粒艺术作品为主要展示内容,实现美育与智育的有机融合,落实“美育浸润”中全面育人的要求。
石景山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刘永奇发言指出,此次活动是落实国家和北京市“美育浸润行动”的实践。通过“颗粒艺术”,实现艺术与科学交汇,带来育人理念碰撞,并强调科技与艺术分别从理性和感性维度对文明、国家和个体的重要意义。
报告人1:王楠(北京大学颗粒艺术实验室执行主任、兼职研究员、北大附中教师、中国未来研究会艺术与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王楠介绍了颗粒艺术的概念,及学习美育浸润文件的收获,并举例在基础教育中润学生、润教师、润学校的案例。随后展示了团队在艺术与科学领域的实践成果,如机械编程与艺术,颗粒密码计算识别系统等。希望通过颗粒艺术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主动探索行为,辅助科技强国在基础教育中打下优质基础。
报告人2:康欣羽(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美术教师)
康欣羽从时代背景出发,探讨了艺术、科学及教育的关系,并介绍了此次展览的策划思路及具体内容,其中包括建筑与艺术、物理与艺术及生物与艺术等作品的创作及布展思路,并通过展览作品对学生思维及技能的启发,强调了艺术与科学对青少年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报告人3:苏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苏萌分享了光子晶体技术的研究成果及其在艺术中的应用,展示了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创新案例,并提出希望通过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从而加大国内科技人员的后备力量。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石景山学校崔岩校长致辞,谈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发展美育教学理念,提出艺术与科学融合并非形式上的简单结合,而是要让艺术成为科学探究的载体,科学成为艺术表达的支撑,以计算作为连接二者的桥梁。并提出,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构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成果转化的平台,使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不局限于展览,而是能真正扎根课堂,成为滋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助力。
专家发言:
1、龙念南:中国儿童中心高级美术教师 全国义务教育《美术》(人教版)编委,义务教育特教《美术》主编 李可染画院首席美育专家
龙念南老师认为科学与艺术不同于以往认知的“硬币两面”“车轮两轮”的关系,而是共同成长的两条线,构成学生成长的“DNA”。在计算、AI及数字化时代,科学如“一”提供实际支撑,艺术如“零”带来无限遐想,教育工作应推动二者像螺旋线般持续融合生长,美术教育者需兼具艺术家与科学教育者双重身份,以促进教育工作更好开展。
2、吕鹏: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北京市学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美术专委会理事
吕鹏教授提出艺术家与科学家合作的意义,并通过曾经的教育经历,谈到了两者的合作能为彼此带来新想法。这种组合是时代所需,从文化角度实现了信息区块化,符合新时代对美育理念的需求。此外,理念和技术方法上的学科融合及跨学科教学学习,可以带来更新的启发,理念转化是不断创新、迭代与叠加的过程,需借助当代技术和科研成果支撑。
3、贾小川:人民教育出版社美术室主任、人教版义务教育美术教材执行主编、中国美协少儿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教育部书法教育指导委员会基础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贾小川主任强调科技与艺术在基础教育融合中的重要性,认为两者如文明的“双螺旋”,分别重构物质世界与精神维度。他引用国家美育政策,呼吁艺术应深入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核心要素,并肯定科技与艺术课程的跨学科成果,倡导家校社协同育人,鼓励家长为孩子营造丰富、多元的成长环境,最终推动教育创新落地生根、持续发展。
4、李群(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室主任)
李群主任介绍了中国教育电视台在推广艺术与科学融合方面的努力,展示了通过AI技术将绘画与声音结合的视频案例。她希望通过媒体传播让更多人了解艺术与科学的魅力。
5、陈军(李可染画院对外交流学院副院长)
陈军院长介绍了学校在艺术与科学教育方面的国际合作经验,强调了跨学科教育对学生全球视野的培养作用,并期待通过更多活动推广这种教育模式。
随后,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创新与评价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罗夫运,国家图书馆中国数字图书馆副总裁刘小青,北京市学校美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周信达、北京市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体美科科长金清苗,北京市石景山区教育分院副院长赵慧娥,北京市石景山区美术教研员徐晓娟,北京市一零一中学美术教师陈默,北京市学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韩利及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石景山学校艺术教研组组长杜盼发表了自己对于艺术与科学的观点,为此次活动提出了更多深刻见解。
中国未来研究会秘书长陈辉针对此次活动内容谈到,未来研究最大的特点是——站在未来看现在。在技术加速颠覆传统认知的时代,教育必须超越“传授已知”,转向“培养应对未知的思维”。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正是这一转向的关键——科学训练逻辑与计算能力,艺术淬炼直觉与创造力,二者融合才能塑造兼具理性与灵性、适应复杂未来的“健全人”。
会议最后,刘永奇副主任谈到,期待通过今天的思想碰撞,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也期待更多“艺术点亮科学、科学滋养艺术”的教育实践,在我们的校园、课堂、学生心灵中生根发芽、绽放光彩。并借用了杨明老师谈到的“石景山是包容的”,欢迎大家到石景山采风,模式口的驼铃悠韵、法海寺壁画馆的艳丽繁复、首钢工业的硬核质感、八大处的空灵秀美,欢迎大家传播美!刘永奇主任也借用了陈军院长谈到的“流动美术馆”概念及李群主任的教育电视台的美育传播理念。并表示:“欢迎大家来定居石景山,想要孩子自由、自主而又不失诗意的成长,就来石景山吧。”
会后,石景山区、海淀区、丰台区教师与专家合影